5月28日,34歲的姚依莉像往常一樣在一排排的縫紉機中巡視。作為波司登制衣廠24組組長,她管理著30多個員工。生產一件羽絨服要經過畫樣板、絎棉、開袋、裝袖、上拉鏈等幾十道工序,這些都由她和她的組員來完成。
“負責每一道工序的員工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,然后傳到下一道工序。一個環節出錯,下面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出問題!备鶕䥺T工的熟練程度調節速度,避免流水線堵塞是姚依莉的主要工作。
和眾多民營服裝企業一樣,姚依莉供職的波司登是做代工起家。改革開放初期,波司登還是小作坊式的鄉鎮企業,創始人高德康騎著自行車往返常熟、上海兩地,為企業爭取代工機會!霸诜b市場旺銷中,企業滾雪球般地發展起來了,也似乎是在合著那個時代的腳步!备叩驴祷貞浾f。在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看來,高德康所說的時代腳步便是鄉鎮企業的“異軍突起”。
“波司登能走到今天,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堅持在羽絨服領域,不斷創新和拼搏。”高德康說。而這種堅持的氣質似乎影響到每一個波司登的員工。身材瘦小的、接受采訪時有些臉紅的姚依莉1999年從安徽老家到波司登打工,一干就是17年,踏實努力的她先后當選江蘇省優秀農民工和蘇州市人大代表,在書寫自己打工故事的同時,也見證了波司登的“民牌”故事。